200元同城服务-夜来香论坛官网,包小妹私人电话号码,300上门4个小时电话多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24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年会在百色学院胜利召开
时间:2024-10-29 15:52
来源:百色统战

10月19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24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年会在百色学院顺利举行。研讨会由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和百色学院共同举办,由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滇黔桂边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和百色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联合承办。

云南民族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执行会长那金华,百色学院党委副书记徐魁峰,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崔明德,云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安学斌,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所长耿静,贵州民族研究所所长周真刚,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覃娟,百色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梁尚总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上,那金华发表讲讲话,对同为主办单位的百色学院表示感谢,对来自各省市区踊跃参会的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那金华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组织和团结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各地专家学者们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交流科研成果,推动对中国西南各民族地区的全面研究与各有关分支学科的综合研究,践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那金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本次研讨会的价值意义所在,更是学会今后工作和研究的根本遵循。

那金华认为,研讨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和交流,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将为中国西南边疆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西南边疆、西南民族地区的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那金华表示,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述了在片土地各民族上水乳交融历史和现实,形成了独具优势的“中国西南研究学派”,在服务国家的大局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期待更多专家学者加入到学会研究队伍的行列中来,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在中国西南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落地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徐魁峰在致辞中对参会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为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徐魁峰表示,研讨会旨在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集思广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聚焦民族地区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以高质量的理论成果为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智慧、赋能助力。希望将本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转化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共同推动民族地区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迈上新台阶。

梁尚总向与会嘉宾介绍了百色市的基本情况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塑造百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带四线五基地”格局,巩固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的举措和成效?;队鞯刈已д叨嗌钊氚偕箍翁庋芯?、指导理论研究,为百色、广西乃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和论述,崔明德、杨明洪、凌经球、徐魁峰、陈延亮、覃娟七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主旨演讲。在分组研讨环节,各组分别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增强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动力、强化人才培养和培育市场需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早期格局探索等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推动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学术议题。为巩固和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依据。

在研讨会结束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召开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听取执行会长那金华作学会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和执行秘书长黄彩文作财务总结报告。

在召开研讨会前一天晚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执行会长那金华主持召开了学会常务理事会。

在百色期间,与会嘉宾还到百色起义纪念馆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近年来,百色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的重大举措,立足百色老区独有的“革命性、民族性、边疆性”优势资源,坚持特色办学,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推进“百色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落地,以及提升滇黔桂边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等建设,聚焦服务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研究,为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理论支撑。学校将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把相关成果转化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共同推动民族地区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